历史渊源
一、伏羲说
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五月端午文化来源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乘龙舟浮渡昆仑,肇始太极八卦原始文明。迁徙到四方的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就有在夏至、端午时节以龙舟祭祀伏羲的民俗传承,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南方地区流行。
上古时期,随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中原南部的华夏先民逐渐向南部方位的淮河、汉水、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龙舟竞渡文化的本质,是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
至于端午节是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
二、江浙说
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初起源于江浙地区的龙图腾祭。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端午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着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龙舟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吴地,即苏州一带,就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因为吴王夫差误杀了忠良,且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袋中沉江的,所以吴地百姓在这一天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的。而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又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的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在江边落水后,曹娥边哭边找,沿江求索十七日之后,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殉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才有了划龙舟的习俗。在浙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的。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早是出现在东汉。《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专家公认的中国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精神
奋勇争先、团结拼搏、同舟共济
龙舟文化发祥于远古,升华于战国,广播于当世。两千年前,屈子怀沙汨罗江,使龙舟文化平 添了隐隐血泪,两千年后,鼓点响彻寰宇,旌旗翻飞五洲,龙舟文化进入了璀璨发展的新时期。
龙舟点睛
画龙点睛典故
南朝梁国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有 一次他在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不能轻易画,画了龙就飞了。大家听了,谁也不信。后来,张僧繇只好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 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
龙舟披红点睛
龙舟比赛开赛前,为龙舟点睛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仪式。点睛是龙舟文化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更是龙舟文化精髓的神来之笔,有着美好的寓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