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舟
罗店龙船始于明、盛于清,400年前,当罗店的商铺多起来时,有位商人将当时流行于江南的龙船搬过来,引来众多船家观看。后来,几家商铺合伙请来龙船表演。当地船匠也开始造龙船,凭着丰富经验,造出的龙船更胜一筹,加上本地善划船者多,表演技巧与其他地方相比,有过之无不及,逐渐便有了名气。罗店各个码头有“七色龙”之说,“韩家湾有大青龙和小青龙,大通桥有白龙,新桥有绿龙,西巷街有玉龙,北街有黄龙,三年桥有紫金龙,后来闸北的乡长又投资造了一条乌龙。”每逢端午等节庆,地方商会便会出资组织龙船会。一连几天的龙船会上,各“龙”装扮一新依次前行,进行各种表演。商店趁机促销,小商小贩聚集,热闹空前。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罗店龙船一度隐退。直到2003年,罗店镇决定每年端午恢复举办龙船节,支持龙船制作和展演,罗店龙船还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店龙船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色彩斑斓的"七色龙"传统,更体现在其精湛的工艺与热闹的非遗展演中。每条龙船长逾十米,选用上等杉木以榫卯工艺精制,船身彩绘鳞甲采用矿物颜料,历经百年风雨仍鲜艳如初。龙头雕刻尤为讲究,须用整块香樟木雕出龙角、鬃毛,眼球则镶嵌琉璃珠,阳光下熠熠生辉。富创意的是紫金龙,其龙尾缀有十八面铜镜,划水时金光闪烁,宛如神龙摆尾。
端午龙船会堪称水乡狂欢节,各船除了在河道竞速,更要在码头表演"打招子"绝技:划手们突然齐刷刷后仰,船身几乎垂直水面,龙嘴叼着的红绸却纹丝不动;鼓手则站在船头边敲边舞,演绎"醉鼓"绝活。岸边茶楼酒肆悬挂竹帘,百姓们凭栏观赛,孩童举着菱角形河灯顺流放舟,河中流光与岸上灯火连成一片。1930年代《申报》曾记载,某年龙船会观者逾十万,河埠头的粽子摊、艾草铺连夜赶制货品仍供不应求。
新世纪复兴的龙船节,在传承中创新:青年工匠运用3D建模复原古船图样,船身加装LED灯带打造"夜光龙";高校学子组成"龙船文创"团队,开发龙船模型、端午香囊等周边产品。2018年非遗申报关键期,八十岁老船匠张子康亲自演示"龙角开光"仪式,用雄黄酒为新造青龙点睛,这一幕被央视《非遗里的中国》全程记录,让罗店龙船文化真正"活"在当代。而今的龙船节,既有白发老者讲述四百年前的赛事轶事,也有留学生用VR技术记录龙船盛况,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有两名美国游客杰克·伯恩斯、乔治·西尔克,也被上海赛龙舟民俗所吸引。由于他们都是专业摄影师,所以拍下罕见的赛龙舟彩色照片。
1948年,黄浦江上的赛龙舟民俗,非常火热,丝毫不亚于今天!
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处,江面的船只非常拥挤。
黄浦公园,观看赛龙舟的市民朋友们,拥挤到完全没有缝隙。
罗店龙船文化节开幕,展示上海端午民俗及非遗文化。
2013上海苏州河龙舟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