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舟
一、宁波
浙江宁波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羽人竞渡”发源于宁波一带。至今专家公认的中国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鄞州区云龙镇甲村,1976年出土了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着“羽人竞渡”的画面,图案生动清晰。这器物是古代部族权力的象征,曾被作为中国申办奥运会的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理由之一,并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专调北京展示。古代的吴越地区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闻先生的这段论述,好的证明就是宁波出土的铜钺“羽人竞渡”。如今“龙舟之乡”鄞州云龙的端午龙舟竞渡风俗仍然十分兴旺,村村有“龙舟”,企业出龙舟,端午当日,龙舟竞发,鼓声喧天,河江两岸百姓蜂拥,呼声如潮。
二、杭州
宋代,杭州的百姓同样喜欢赛龙舟,西子湖可比金明池大了不少,每年春季,西湖都会举办大型的龙舟赛事。诗人黄公绍比较坦诚,他写诗说“好是年年三二月,湖边日日看划船”。西湖龙舟赛俨然成了全民性的体育赛事。不得不提的是,在饥荒之年,举办龙舟赛还为杭州百姓免于饥荒之苦做了贡献。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杭州等地爆发大饥荒。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方面向朝廷求援,一方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由于受灾范围太广,宋仁宗也救济不过来。范仲淹走在街上,只见许多商铺都关了门,冷冷清清。百姓们为了抵抗饥饿,保存体力,都选择在家呆着。街道上没有开市时的人头攒动,也没有农户叫卖的嘈杂声,只有街头巷尾躺着一些饿死的饥民。范仲淹见状,果断下了一道命令:鼓励百姓举办龙舟赛,范仲淹一纸令下,那年的龙舟赛办得格外隆重,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夏天。杭州城里无论是富人还是家境一般的老百姓,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参加龙舟竞赛,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西湖边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火爆,很多百姓开始聚集到西湖边做起小生意。大家这才明白范仲淹的大智慧——杭州城的富商在游玩中消费,让经济活跃起来,底层百姓们便能从中获利,不至于饿肚子。杭州城归于安定,范仲淹这才转忧为乐,与百姓们一同观看这次盛况空前意义非凡的西湖竞渡。
三、温州
温州龙舟竞渡的习俗,各乡一般在四月初一开殿门祭神后开划,称之“竞渡”,也有俗叫“上水”。据民间的俗规,各龙舟均由所在地相关庙宇设香官神专管。有些地方若要做新龙舟,要在四月初一擂鼓开殿门,香官神后开始造船。到了端午当天,“聚舟数百,名曰斗龙舟’"(龙船划毕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即将龙舟翻转,次日再翻正,拾到庙中存放并祭香官神。乐清地区的郑氏龙舟能的长度达3.5米,这长舵龙舟成了郑氏的标志,世代相传。在苍南仙居,有一种叫“龙船母”的龙船,用于专门整饬划龙船的秩序。相传元未明初,江南垟一带瘟疫流行有陈十四娘娘化民女为民治病。四月初一,该民女失足仙居当地一河口,村民击鼓打捞,结果获得一只香炉,村民便将之立为神母,于是有了“龙船母”。于是有了四月初一由仙居开祠鼓起划龙舟之例。昔日梧田、花柳塘、蝉街等地为著名的一种供观赏之用的龙舟,叫“水上台阁”,亦称“彩舟方”。堪称独有。《温州民俗大全》中记述:台阁约长18米,宽4米,可容百余人。前后装饰龙头龙尾,均用木头精雕细刻而成,须脚、眼睛、鳞片等用彩色油漆或贴金装饰。龙舟上台阁上均用木材或竹竿搭设亭台三座,中亭高耸,形似亭台楼阁,故而得名。
满天幛、半天幛、赤膊龙舟齐登场,一艘艘精心装饰的龙舟,承载着家乡的荣耀与自豪,穿梭在河面上。
风雨无阻激情澎湃,杭州人划龙舟到底有多拼?
宁波寻龙记!在云龙镇穿越千年,探寻神秘龙舟文化
宁波鄞州这场龙舟友谊赛谱写中保两国文化交流新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