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龙舟
重庆市巴南区地处长江之滨,历来有端午赛龙舟的传统。木洞龙舟历史悠久,是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碧波荡漾,伴随着川渝特色的龙舟号子,数十人同心协力,在江上奋勇争先。其间,还会穿插水上抢鸭子或旗帜等游戏。
历史上,重庆端午节举办划龙船儿比赛大多由各码头帮和船帮操办,有帮会单独参赛的,也有两三个帮会联合参赛的,按各自的主营业务取名,炭码头称乌龙,米帮为“黄头”,酒帮叫“白龙”……龙头、帮旗、服装也做成乌黄白的颜色。清代,重庆城洪崖洞下面有个镇江寺纸码头帮,因纸遇水必烂,不可能取名“纸龙”,便联合旁边码头的盐帮,盐也怕水,就按地名镇江寺取了个威风的名字:镇江龙,船身涂为代表天子的黄色。
渝中区太平门码头历来水运繁忙。清初,川东道、重庆府和巴县的各个衙门均设在这一带,商号、钱庄、酒肆、花楼也多,太平门码头帮会首为显示本帮实力,年年竖旗,其他帮会送了一个“顿旗会首”绰号给他。每年农历三至四月,参加划龙船儿比赛的帮会,要在自己的码头上公开竖起帮旗才算数。比赛要造龙船儿、办服装、管桡手吃喝等,一系列开支太大,有的帮会不一定每年参赛。
四川龙舟
一、成都
新津龙舟赛是成都特色民俗活动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新津河流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县境内有几十个摆渡的渡口。在水上运输的年代,河流多,木船自然就多。每年端午节,新津人总是热衷于举办龙舟会。清道光七年(1827年)版的《新津县志》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
民国时期,积极参与龙舟会的龙舟往往常年保持在四五十只左右。那时候不兴政府出面办龙舟会,往往由各个哥老会的公口和码头的袍哥大爷出面组织,发出倡议,联络驻地部队和地方士绅进行会商,得到县长的首肯便可举办。端午节这天,沿河两岸观众踊跃,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邻县远道而来的观众不计其数,通往县城的条条大路人流络绎不绝。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3年,新津县首次举办龙舟会,名叫“新津县端午节水上运动大会”,不仅有赛船夺标,还有民兵横渡、抢鸭子等项目。
龙舟抢红是激动人心。只听一声炮响,数船齐发,众人奋勇挥桨,争先恐后,碧波翻滚,浪花飞腾,遍河一片“嗨嗨嗨嗨”的急促号子声,一只只龙舟犹如蛟龙闹海。但几分钟过后,就分出了高下,强劲者遥遥领先。抢红游江过后,停泊的几十条花船慢慢散开。鞭炮响处,一只只鸭子纷纷被抛入水中,一条条龙舟便划上去争抢,哪条船抢到的鸭子愈多愈受观众关注。那时,每只鸭子的头上都兴划一道口子,抹点盐,再往空中一抛,带着伤痛的鸭子又惊又疼,没命地直往水下钻。那些鸭,都是本地产的一种麻鸭,新津境内水网密布,鱼虾极多,鸭儿为了觅食,操练得极鬼。若是遇到鬼精灵的老鸭,它尽在水底下兜圈子,任你七八条船的围追堵截都奈何它不得。
二、眉山
眉山市青神县瑞峰端午龙舟节起源于北宋,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定期举办的瑞峰端午龙舟节是当地固定的民俗文化活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18年已举办了31届。乐山五通桥龙舟会是中国仅有的以井盐文化为主题的龙舟会,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源于清顺治年间。清乾隆年间,因盐业鼎盛,龙舟会开始兴盛且规模庞大,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五通桥于1953年举办首届龙舟会,经过多年发展,龙舟会已经发展成融文化、艺术、经济、旅游、体育于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标志的传统文化品牌。1985年后,省级和龙舟会多次选择在五通桥举办。1988年,五通桥被四川省体委授予“龙舟之乡”,2007年,五通桥“龙舟竞技”成为四川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碧绿的武隆区芙蓉江上彩舸争流,来自川渝两地14支龙舟队伍在此参加重庆第三届龙舟公开赛(武隆站)比赛
洪崖洞、磁器口再迎如织人流,安居古镇的端午非遗龙舟会登上央视
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沐川草龙。
达州主城区州河塔沱段鼓声震天,选手们手中的船桨快速翻飞,驱动龙舟狂飙。2024年“川渝陕”龙舟邀请赛暨“划遍四川”通川站首个比赛日的现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