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龙舟
一、宜昌
屈原的故乡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秭归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重要的民俗就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大事。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时流传至今,头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沱江边,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三闾)大夫魂兮归来”,主祭官要吟诵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孩童们齐声朗诵屈原的作品《橘颂》,人们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荆州
荆州龙舟竞渡在《隋书·地理志》上有记载,其中还说道了划龙舟的风俗在“南郡尤盛”。著名的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就写过在荆州观看龙舟赛的诗篇:《午日沙市看龙舟》。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鸟,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着眼,看取一舟先。
南宋庄季裕《鸡肋集》说:湖北以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节,五月五日小端午节。在大端午节这天澴河镇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的文娱体育活动,称之为“龙船会”。参赛者是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所组成的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穿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击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孝感城区民谚云:“听鼓下桡,船儿直飙。”岸上观众呐喊助威。到终点,鞭炮齐鸣,响彻澴天。流行于孝感城区民谣《龙船会上看龙船》不仅记述了孝感城区龙船会赛船所经过的具体线路,更体现了孝感民众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充满了崇敬之情。
三、孝感
孝感澴河龙船会自南宋绵延八百余年,其仪程之繁复堪称荆楚端午奇观。清同治《孝感县志》载:"五月十五龙船会,各坊扮故事,为龙舟竞渡之戏。"每至大端午,澴水两岸四乡八里的龙舟便汇聚成"水上庙会",船首皆饰以朱漆龙头,龙角嵌明镜,龙须缀银铃,舟身彩绘云雷纹,旌旗招展处,恍若百蛟出水。
竞渡前夜必演"请龙"古礼,各船以三牲祭江,老船工持雄鸡冠血点染龙睛,口中念念有词:"龙神醒,桨声起,驱邪祟,保丰年。"及至正日,随着河畔龙王庙三声铳响,鼓点如骤雨般倾泻,但见黄头郎们赤膊抡桨,腰系彩绸如虹,桡起桡落间银浪翻飞。奇是"抢标"绝技:终点处悬丈许竹竿,上挂锦缎绣球,胜者须在疾行中凌空摘取,常有健儿踏舟梆跃起丈余,引两岸欢声雷动。
四、黄石
西塞山下道士洑的龙舟竞渡,则演绎着别样的江湖豪情。此地龙舟皆以铁木合制,长逾十丈,可容桨手三十六人,谓之"黄龙"。清嘉庆《大冶县志》记:"端午竞渡,道士洑龙船盛,有'一桡掀浪三丈高'之谚。"其竞渡不设航道,诸船在江心任意穿梭,以"抢红"为胜——江心浮标系红绸,夺标者可将绸带悬于船头,谓"披红挂彩"。
旧时赛毕必设"龙舟宴",各船以渔获相赠,于沙滩垒石为灶,烹江鱼、烤紫芋,老船工捧出珍藏的"女儿红",众人推杯换盏间,总爱唱那首《洑水谣》:"铜锣一响龙舟出,桡桨齐飞江雾开。莫道洑流险如虎,夺得红标笑颜开。"如今这古老竞渡已入非遗,每逢端午,磁湖之上百舸争流,铁炮轰鸣中,依然可见健儿们演绎"浪里白条"的绝技。
在秭归,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屈原故里龙舟赛的独特魅力
“华新杯”湖北省龙舟公开赛(黄石阳新站)暨阳新县第四届莲花湖龙舟赛热情开赛
精彩的龙舟表演赛在武汉经开区马影河畔火热上演,吸引近万名观众现场观赛。
武汉千年古镇黄花涝在古镇码头举办龙舟大赛,13支龙舟队同场竞技,吸引周边村镇上万人前来观赛。这也是时隔七年之后,古镇黄花涝再次举办龙舟大赛。
25支龙舟代表队齐聚荆州城东门外九龙渊龙舟赛场上演“速度与激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