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龙舟
一、怀化
宣城桃花潭赛龙舟活动可追溯至明朝,相传当年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战败后,陈部太尉张定边携遗侄张佑保避难到泾县桃花潭畔,将遗侄过继给当地翟姓改名翟敬六,招兵买马后以赛龙舟的形式掩人耳目以达到训练水兵的目的。 [35]在全椒县的滁河岸边,自古就有举办龙舟会的传统。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穿戴整齐,小孩胸前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囊,大人带着自家包的粽子,清早就来到滁河边观看龙舟会。龙舟会由红黄青白紫五色龙舟组成,每条龙舟各15人,其中12人分坐两边手执单桨,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
二、永州
道州(湖南)龙船分为三类:1、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2、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3、凤头称金凤头龙船。其中金龙多,金凤少。
道州龙舟的船头既具艺术特点,又具符号意味。外地龙舟只有清一色的“龙头”,而道州龙舟头除了龙头形,另有虎形、凤形和少量的猫形和鹰形。龙、虎|凤又分开口、咪口(闭口)两种形制,并且,龙又从颜色上细分为金龙、黄龙、赤龙、白龙、青龙、乌龙,虎也分为金虎、黄虎、红虎、白虎、黑虎,凤则有红凤(又称金凤)。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龙、虎、凤头的制作,雕刻精细生动,造型优美,极具工艺美术价值。
道州龙舟一直都有龙船下仔仔的传说,据说大龙船会下小龙船仔仔,小孩跟在后面去捡龙船仔仔,其实龙船仔仔都是大人买给孩子的端午节礼物,逗孩子开心,在过去,是一个光洋一只。解放前,有2位老师傅专门制作的。后来老人过世,这门手艺就快失传了。
2002年,道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龙舟之乡”称号。
2006年,“道州龙船赛”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道县龙舟赛共有105艘龙舟和超过3000名的参赛运动员参加,分别来自道江镇、寿雁镇以及城郊五乡,其中传统龙舟102艘、标准龙舟3艘。
如今,道县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龙舟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道州龙舟赛这项民间活动已被道县纳为打造道县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二、沅陵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之后,沅陵一带就有划龙船的习俗。沅陵溪流纵横交错,人称山国水都,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竞争这些竞争长期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沅水文化相结合,就形成了沅陵特有的传统龙舟赛和传统龙舟文化。其特征是:横水竞渡,赛船多、划手多、观众多、赛时长。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同的共性。有的跪式划,有的坐式划,有的坐式立式并用;有的双槌催船,有的单艄掌舵,有的双艄齐下将“偷料”、“关头”、“绕河”、“绕庙”、“赏红”、“抢红”、“冲滩”等独具风格的传统民俗与体育竞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多网络、多样式、多流域的以沅陵为核心的中国湖南传统龙舟。
近年又盛传龙船源于湖南西北部沅陵之说。在反映中华龙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沅陵龙船历史渊源的《沅陵千年龙船》一书里,收编了104篇作家、学者对沅陵龙船的精辟论述。这些文章科学、系统地论证了沅陵传统龙舟的起源,记录了沅陵龙舟活动的参赛规模、船建等情况。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船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下6儿6 女,儿女互相婚配,繁衍为苗、瑶、侗、土、畲、黎6个民族。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林密,巫师不知他魂在何处,就让各族人打造一 条龙船,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道州龙船习俗流传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民间传统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105只船队参战 9800人参赛 湖南麻阳传统龙舟大赛雨中开赛,“壮观、热闹、刺激,麻阳的传统龙舟赛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四位朋友特地从怀化过来欣赏,过段时间我们还会来!”从怀化市鹤城区赶来的石阿琼在岸边看得直呼过瘾。
“千龙龘龘 ‘粽’横潇湘”2024年长沙市龙舟邀请赛暨望城区端午龙舟文化节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举行,来自全国多地的近百支龙舟队劈波斩浪,奋楫争先,带来一场精彩的端午民俗文化盛宴。
6月禁毒宣传月,恰逢2024年湖南怀化麻阳“水韵苗乡•龙腾锦江”首届传统龙舟赛,当地禁毒部门抓住契机,连日来在六大分赛区组织禁毒志愿开展禁毒宣传。活动现场,龙舟竞赛擂鼓开战,禁毒宣传热火朝天。
2016年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一条长99.9米,宽1.88米的超长龙舟正式登江,龙舟有106个间仓,可乘坐420名划手,双桡龙舟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