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样式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传统龙舟的外形特征既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图腾崇拜,又凝聚着各地匠人的巧思妙想。从岭南水乡到荆楚大地,龙舟虽以"龙"为共同意象,却在造型细节中暗藏乾坤:龙头雕刻讲究"九似"之说——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中含珠可灵活转动者方称上品。湘西沅水流域的"飞龙舟"以整根金丝楠木刳成舟形,龙脊处雕七层宝塔,每层悬铜铃三十六枚,破浪时声传十里;而珠江三角洲的"草龙舟"则取竹篾为骨,裹以蕉叶榕须,端午竞渡后即焚化归尘,暗合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
舟身彩绘尤见地域风韵:闽南龙舟通体施朱漆,以螺钿嵌出龙鳞细甲,日光下粼粼如活物;姑苏水巷的龙舟则善用退晕技法,自龙颈至龙尾渐次由靛青过渡月白,恰似游龙穿云。舟楫配置亦别有深意——桂林漓江的"竹节桡"取凤尾竹九节为柄,暗喻"九龙治水";鄱阳湖畔的龙舟必置丈二樟木舵,舵面阴刻《离骚》章句,以诗魂镇水魄。
中舱装饰体系自成宇宙:上饶信江流域的"花龙舟"在中舱架设三重藻井,悬吊百盏琉璃走马灯,夜间竞渡如星河坠江;徽州新安江的"墨龙舟"则以歙砚为案,徽墨点睛,舱内四壁满裱宣纸,赛后由乡贤即兴题咏,成就流动的诗书画卷。令人称奇者当属蜀中沱江的"变脸龙舟",机关暗藏,每过险滩则龙头自动变换川剧面谱,赤面忠义、金面神将次第显现,将巴蜀巫傩文化与机械精工熔铸一炉。
这些千姿百态的龙舟形制,实则是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水文地理、民俗信仰与工艺智慧的立体投影。当端午鼓点响起,百舸争流间,每一道木纹都在诉说江河的故事,每片彩绘都闪耀着文明的灵光。
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中含珠可灵活转动者方称上品。
1964年镇远汉族龙舟青龙头是一件由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通过征集而来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藏品。
现代龙舟的器材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我国南方地区开展得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2021年8月2日至7日,中国龙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作为展示项目。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龙船节”举行,船长约20米,宽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树挖成槽形,捆绑而成,中间是母船,两边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长者任鼓头,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鼓手。比赛时,炮声响处,各水手即按锣鼓节拍划桨前进。傣族是每年傣历6、7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泼水节”举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赛时,由一人敲锣指挥,水手按锣声节奏划桨前进。也有女子参与此项活动。
以下是对现代龙舟的外形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