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规则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乐清水龙竞渡的运作体系自成生态,尤以“水龙三制”为核心——户、众、地层层嵌套的社会网络,将民俗活动与基层自治巧妙联结。水龙户的轮值首事除组织赛事外,还需主持“请龙”“点睛”等秘仪:端午前三日,率众至河神庙焚“六色疏文”(青、赤、黄、白、黑、紫),取庙前柳枝蘸朱砂为龙舟开眼,诵《启龙咒》三遍方得下水。竞赛期间,水龙众需严守“三禁”:禁女子触橹、禁赤足登舟、禁船尾朝东,违者需以三牲祭河神赎罪。
赛事奖金体系更显民间智慧:北白象赛场设“九重锦标”,高悬“五谷丰登旗”,以五色稻穗织就旗面;次等为“状元及第幡”,缀满百家私塾笔毫。夺魁者除获锦旗外,可按水龙地界内商铺捐资名录,任选米行三日白米、布庄九尺彩缎。白石镇小隐湖赛事另设“龙鳞计筹法”,每舟须在赛道三十六处浮标摘取铜鳞,集满百片者方有资格竞逐终局。
山区与平原的互动亦成奇观:瑞安马屿的租船竞渡衍生出“船契文书”,以靛蓝染布书写租期条款,盖船户手印与水龙众印信为凭。若租用船夺魁,船主可得镶银橹柄一对,上书“借舟化龙”四字,成为航运业的吉物。而永嘉山民虽无龙舟,却发展出“旱地龙阵”:端午日以三十六面牛皮鼓模拟浪声,九十九人执竹龙绕鼓疾走,称“踏山龙”,与水上竞渡形成奇妙呼应。
这些绵密如网的规则,实为瓯越先民应对潮汐、稻作、宗族等多元因素形成的生存契约。当鼓声穿越楠溪江畔,水龙户们遵循的不只是竞赛规程,更是人与江河对话的古老语法。